Redis - redis 主从集群
redis 主从集群
为了保证整个系统的高可用,避免单点故障,我们通常需要采用集群的方式来提高 redis 的并发能力,而搭建 redis 主从集群,实现读写分离便是其具体方案。
搭建主从架构
具体搭建流程参考课前资料 《Redis集群方案.md 》
主从同步原理
主从同步是指,为保证主从节点数据一致性,将一台Redis服务器的数据,复制到其他的Redis服务器,前者称为master主节点,后者称为slave从节点。这种复制是单向的,主 ==> 从;
概述
主从同步的作用 主要包括:
- 数据冗余:主从复制实现了数据的热备份,是持久化之外的一种数据冗余方式。
- 故障恢复:当主节点出现问题时,可以由从节点提供服务,实现快速的故障恢复;实际上是一种服务的冗余。
- 负载均衡:在主从数据一致的基础上,配合读写分离,可以由
主节点提供写服务
,由从节点提供读服务
,分担服务器负载;尤其是在写少读多的场景下,通过多个从节点分担读负载,可以 大大提高 Redis 服务器的并发量。 - 高可用基石:除了上述作用以外,主从复制还是哨兵和集群能够实施的基础,因此说 主从复制是 Redis 高可用的基础。
主从库之间采用的是读写分离的方式。
- 读操作:主库、从库都可以接收;
- 写操作:首先到主库执行,然后,主库将写操作同步给从库。
原理
全量(同步)复制
:比如第一次同步时增量(同步)复制
:只会把主从库网络断连期间主库收到的命令,同步给从库
全量同步
主从第一次建立连接时,会执行 全量同步 ,将master节点的所有数据都拷贝给slave节点,流程:
确立主从关系
replicaof xx.xx.xx.xx 6379
这里有一个问题,master 如何得知 salve 是第一次来连接呢??
有几个概念,可以作为判断依据:
Replication Id
:简称 replid,是数据集的标记,id 一致则说明是同一数据集。每一个 redis实例 都有唯一的 replid,slave则会继承 master 节点的 replidoffse
:偏移量,随着记录在repl_baklog
中的数据增多而逐渐增大。slave 完成同步时也会记录当前同步的 offset。如果slave 的 offset 小于 master 的 offset ,说明 slave 数据落后于 master,需要更新。
三个阶段
第一阶段是主从库间建立连接、协商同步的过程,主要是为全量复制做准备。在这一步,从库和主库建立起连接,并告诉主库即将进行同步,主库确认回复后,主从库间就可以开始同步了。
具体来说,从库给主库发送 psync 命令,表示要进行数据同步,主库根据这个命令的参数来启动复制。psync 命令包含了主库的 Replication ID 和复制进度 offset 两个参数。因此 slave 做数据同步,必须向 master 声明自己的replication id 和offset,master才可以判断到底需要同步哪些数据。因为slave原本也是一个master,有自己的replid和offset,当第一次变成slave,与 master 建立连接时,发送的replid和offset 是自己的 replid 和 offset。master 判断发现 slave 发送来的 replid 与自己的不一致,说明这是一个全新的 slave,就知道要做全量同步了。master 会将自己的 replid 和 offset 都发送给这个 slave,slave 保存这些信息。以后 slave 的 replid 就与 master 一致了。
第二阶段,主库将所有数据同步给从库。从库收到数据后,在本地完成数据加载。这个过程依赖于内存快照生成的 RDB 文件。
具体来说,主库执行 bgsave 命令,生成 RDB 文件,接着将文件发给从库。从库接收到 RDB 文件后,会先清空当前数据库,然后加载 RDB 文件。这是因为从库在通过 replicaof 命令开始和主库同步前,可能保存了其他数据。为了避免之前数据的影响,从库需要先把当前数据库清空。在主库将数据同步给从库的过程中,主库不会被阻塞,仍然可以正常接收请求。否则,Redis 的服务就被中断了。但是,这些请求中的写操作并没有记录到刚刚生成的 RDB 文件中。为了保证主从库的数据一致性,主库会在内存中用专门的 replication buffer,记录 RDB 文件生成后收到的所有写操作。
第三个阶段,主库会把第二阶段执行过程中新收到的写命令,再发送给从库。具体的操作是,当主库完成 RDB 文件发送后,就会把此时 replication buffer 中的修改操作发给从库,从库再重新执行这些操作。这样一来,主从库就实现同步了。
完整流程描述:
- slave节点请求增量同步
- master 节点判断replid,发现不一致,拒绝增量同步
- master 将完整内存数据生成 RDB,发送 RDB 到slave
- slave 清空本地数据,加载 master 的RDB
- master 将RDB期间的命令记录在 repl_baklog ,并持续将 log 中的命令发送给slave
- slave 执行接收到的命令,保持与master之间的同步
增量同步
为什么会设计增量复制?
全量同步需要先做RDB,然后将RDB文件通过网络传输给 slave,成本太高了。因此除了第一次做全量同步,其它大多数时候slave与 master 都是做增量同步。
先看两个概念: replication buffer
和 repl_backlog_buffer
repl_backlog_buffer
:它是为了从库断开之后,如何找到主从差异数据而设计的环形缓冲区,从而避免全量复制带来的性能开销。如果从库断开时间太久,repl_backlog_buffer环形缓冲区被主库的写命令覆盖了,那么从库连上主库后只能乖乖地进行一次全量复制,所以repl_backlog_buffer配置尽量大一些,可以降低主从断开后全量复制的概率。而在repl_backlog_buffer中找主从差异的数据后,如何发给从库呢?这就用到了replication buffer。
replication buffer
:Redis和客户端通信也好,和从库通信也好,Redis都需要给分配一个 内存buffer进行数据交互,客户端是一个client,从库也是一个client,我们每个client连上Redis后,Redis都会分配一个client buffer,所有数据交互都是通过这个buffer进行的:Redis先把数据写到这个buffer中,然后再把buffer中的数据发到client socket中再通过网络发送出去,这样就完成了数据交互。所以主从在增量同步时,从库作为一个client,也会分配一个buffer,只不过这个buffer专门用来传播用户的写命令到从库,保证主从数据一致,我们通常把它叫做replication buffer。
如果在网络断开期间,repl_backlog_size环形缓冲区写满之后,从库是会丢失掉那部分被覆盖掉的数据,还是直接进行全量复制呢?
对于这个问题来说,有两个关键点:
- 一个从库如果和主库断连时间过长,造成它在主库repl_backlog_buffer 的 slave_repl_offset 位置上的数据已经被覆盖掉了,此时从库和主库间将进行 全量复制。
- 每个从库会记录自己的 slave_repl_offset,每个从库的复制进度也不一定相同。在和主库重连进行恢复时,从库会通过psync命令把自己记录的 slave_repl_offset 发给主库,主库会根据从库各自的复制进度,来决定这个从库可以进行增量复制,还是全量复制。
主从同步优化
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优化Redis主从就集群:
- 在master中配置 repl-diskless-sync yes 启用无磁盘复制,避免全量同步时的磁盘 IO。(避免磁盘IO)
- Redis 单节点上的内存占用不要太大,减少 RDB 导致的过多磁盘IO。(减少磁盘IO)
- 适当提高repl_baklog的大小,发现slave宕机时尽快实现故障恢复,尽可能避免全量同步。(降低磁盘IO的频率)
- 限制一个master上的slave节点数量,如果实在是太多slave,则可以采用主-从-从链式结构,减少master压力。(分散磁盘IO的压力)
主从从架构图:
深入理解主从集群
当主服务器不进行持久化时复制的安全性
在进行主从复制设置时,强烈建议在主服务器上开启持久化,当不能这么做时,比如考虑到延迟的问题,应该将实例配置为避免自动重启。
为什么不持久化的主服务器自动重启非常危险呢?为了更好的理解这个问题,看下面这个失败的例子,其中主服务器和从服务器中数据库都被删除了。
- 我们设置节点A为主服务器,关闭持久化,节点B和C从节点A复制数据。
- 这时出现了一个崩溃,但Redis具有自动重启系统,重启了进程,因为关闭了持久化,节点重启后只有一个空的数据集。
- 节点B和C从节点A进行复制,现在节点A是空的,所以节点B和C上的复制数据也会被删除。
- 当在高可用系统中使用Redis Sentinel,关闭了主服务器的持久化,并且允许自动重启,这种情况是很危险的。比如主服务器可能在很短的时间就完成了重启,以至于Sentinel都无法检测到这次失败,那么上面说的这种失败的情况就发生了。
如果数据比较重要,并且在使用主从复制时关闭了主服务器持久化功能的场景中,都应该禁止实例自动重启。
为什么主从全量复制使用RDB而不使用AOF?
1、RDB文件内容是经过压缩的二进制数据(不同数据类型数据做了针对性优化),文件很小。而AOF文件记录的是每一次写操作的命令,写操作越多文件会变得很大,其中还包括很多对同一个 key 的多次冗余操作。在主从全量数据同步时,传输RDB文件可以尽量降低对主库机器网络带宽的消耗,从库在加载RDB文件时,一是文件小,读取整个文件的速度会很快,二是因为RDB文件存储的都是二进制数据,从库直接按照RDB协议解析还原数据即可,速度会非常快,而AOF需要依次重放每个写命令,这个过程会经历冗长的处理逻辑,恢复速度相比RDB会慢得多,所以使用RDB进行主从全量复制的成本最低。
2、假设要使用AOF做全量复制,意味着必须打开AOF功能,打开AOF就要选择文件刷盘的策略,选择不当会严重影响Redis性能。而RDB只有在需要定时备份和主从全量复制数据时才会触发生成一次快照。而在很多丢失数据不敏感的业务场景,其实是不需要开启AOF的。
为什么还有无磁盘复制模式?
Redis 默认是磁盘复制,但是 如果使用比较低速的磁盘,这种操作会给主服务器带来较大的压力 。Redis从2.8.18版本开始尝试支持无磁盘的复制。使用这种设置时,子进程直接将RDB通过网络发送给从服务器,不使用磁盘作为中间存储。
无磁盘复制模式:master创建一个新进程直接 dump RDB 到 slave 的 socket ,不经过主进程,不经过硬盘。适用于 disk 较慢,并且网络较快的时候。
使用 repl-diskless-sync
配置参数来启动无磁盘复制。
使用repl-diskless-sync-delay
参数来配置传输开始的延迟时间;master等待一个repl-diskless-sync-delay
的秒数,如果没slave 来的话,就直接传,后来的得排队等了; 否则就可以一起传
为什么还会有从库的从库的设计?
通过分析主从库间第一次数据同步的过程,你可以看到,一次全量复制中,对于主库来说,需要完成两个耗时的操作:生成 RDB 文件和传输 RDB 文件。
如果从库数量很多,而且都要和主库进行全量复制的话,就会导致主库忙于 fork 子进程生成 RDB 文件,进行数据全量复制。fork 这个操作会阻塞主线程处理正常请求,从而导致主库响应应用程序的请求速度变慢。此外,传输 RDB 文件也会占用主库的网络带宽,同样会给主库的资源使用带来压力。那么,有没有好的解决方法可以分担主库压力呢?
其实是有的,这就是“主 - 从 - 从”模式。
在刚才介绍的主从库模式中,所有的从库都是和主库连接,所有的全量复制也都是和主库进行的。现在,我们可以通过“主 - 从 - 从”模式将主库生成 RDB 和传输 RDB 的压力,以级联的方式分散到从库上。
简单来说,我们在部署主从集群的时候,可以手动选择一个从库(比如选择内存资源配置较高的从库),用于级联其他的从库。然后,我们可以再选择一些从库(例如三分之一的从库),在这些从库上执行如下命令,让它们和刚才所选的从库,建立起主从关系。
总结
在使用读写分离之前,可以考虑其他方法增加Redis的读负载能力:如尽量优化主节点(减少慢查询、减少持久化等其他情况带来的阻塞等)提高负载能力;使用Redis集群同时提高读负载能力和写负载能力等。如果使用读写分离,可以使用哨兵,使主从节点的故障切换尽可能自动化,并减少对应用程序的侵入。